第一週 | 1 | 室內課:信義區的公宅演進史 | 講師簡介,課程內容說明,同學相互認識,並陳述自1930年代到現今,信義區各種不同公共住宅的型式樣貎 |
第二週 | 2 | 室內課:1930年代的日本宿舍群 | 1930年日本政府開始向東區發展,大型工廠在松山南港等區設立,居住需求因應而生,以臺北機廠為例介紹機廠東/西宿舍群 |
第三週 | 3 | 戶外課: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參訪_信義區新仁里 | 日治時期因都市計劃而東移,於1934年成立的臺北機廠,幾經轉折現今成為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,藉由實地走讀,了解部份的鐡道文化及週邊環境 |
第四週 | 4 | 戶外課:鐵道工廠東宿舍現況踏查_信義區四維里 | 因臺北機廠成設立而來的員工及眷屬,必需要有地方可以居住,因而於1937年在機廠東邊的五分埔庄尋地建構了機廠東宿舍,走讀四維里,看見宿舍的現況及生活 |
第五週 | 5 | 室內課:1940年代的眷村聚落_四四兵工廠及其宿舍群 | 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日方資產,日本陸軍松山倉庫成為聯合勤務司令部所屬設施,1948年部份成為第四十四號兵工廠的所在地,介紹隨之而產生的眷村建築及各所在地點 |
第六週 | 6 | 戶外課:四四兵工廠宿舍現況踏查_信義區景新里 | 全臺灣第一個因眷村保存運動而留下的眷村歷史建築,現今為台北市六個公民會館之一的信義公民會館,走趟會館所在里,了解眷舍的角色變化及環境演變 |
第七週 | 7 | 室內課:1950年代的遷建基地_五分埔、三張犁遷建基地 | 1950年代台北市執行都市計劃開設道路,居住於道路預定地的各類民眾,市政府劃定了六個區域為遷建基地,供民眾遷移居住,介紹位於信義區的五分埔及三張犁遷建基地 |
第八週 | 8 | 戶外課:三張犁遷建基地現況踏查_信義區泰和里 | 位於吳興街底拇指山山腳上的三張犁遷建基地,源為潮濕低窪的湳地,1955年遷入的居民在這產生了什麼樣的生活文化及信仰,來去泰和里,看見遷建基地的生命力量 |
第九週 | 9 | 公民週 | 社大安排活動或講座 |
第十週 | 10 | 室內課:1960年代的市民/平民住宅_三張犁市民住宅、福德平宅 | 大量的戰後及城鄉移民於1940年代末至1960年代陸續進入台北市,為解決居住需求,市政府購地建市民住宅及平宅,介紹市宅及平宅的由來於現況 |
第十一週 | 11 | 戶外課:三張犁市民住宅現況踏查_信義區正和里 | 1955至1957年,近五百戶的市民住宅在興雅庄陸續完工供居民購買入住,將近七十年過去,是否仍有當時的建物存在,又是否有人居住?走趟市民住宅,看見老屋生命 |
第十二週 | 12 | 室內課:1970年代的整建住宅_興隆整宅及吳興街一、二期整宅 | 1962至1975年間,台北市政府運用國民住宅基金興建的一種國民住宅,全市共有19處,介紹位於信義區的興隆整宅及吳興一二期整宅 |
第十三週 | 13 | 戶外課:吳興街一、二期整建住宅現況踏查_信義區惠安里 | 吳興街底惠安里範圍內,曾有過一群兩層樓雙拼的公寓設施,稱為吳興一期整宅及一棟五層樓可容納一百戶的二期整宅,時代過去,吳興整宅面臨都更,走趟惠安里,發現整宅現況 |
第十四週 | 14 | 室內課:1980年代的國民住宅_眷村改建計劃下的四四宿舍 | 戰後中國大陸移民居住的眷村建築,到1980年代已老舊殘破,加上人口增加,已不符居住,眷村改建計劃下的國民住宅因應而生,介紹四四眷村改建後的國民住宅 |
第十五週 | 15 | 戶外課:聯合勤務司令部代表性國宅現況踏查_信義區西村里 | 以第四十四號兵工廠週邊的眷村改建計劃而言,位在信義區西村里的忠駝國宅是第一個也最具代表性的建案,來去西村里,了解國宅現況 |
第十六週 | 16 | 室內:2020年代的社會住宅_廣慈、六張犁及三興社宅 | 都市發展讓台北市不論在房價或租金上都讓年青族群不敢親近,社會住宅的推出再次的改變了民眾對房子居住的想像,以只租不賣的型式讓民眾入住,介紹位在信義區的三處已入住及興建中的社會住宅 |
第十七週 | 17 | 廣慈社宅暨公共藝術參訪_信義區大仁里 | 可容納將近1600戶居民入住的廣慈社宅,是目前為止在台北市內量體最大的社會住宅,加上區行政中心及市府相關社會單位入住,成為一個在舊社區中的新興社區,來去大仁里看見都市的新居住模式 |
第十八週 | 18 | 街區踏查總覽及心得分享 | 講師與學員們就一學期下來的室內講座及戶外踏查進行心得分享 |